
清晨六点,闹钟准时响起,林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样,迅速从床上弹坐起来。他揉了揉眼睛,伸手拿起床头柜上的手机,解锁屏幕,第一时间打开那个名为“人生进度条”的 App。在待办清单里,清晰地罗列着今日的各项任务:6:30 晨跑,7:00 早餐(全麦面包+牛奶),8:00 地铁通勤,9:00 部门晨会……每一项任务后面都标注着具体的时间和要求,仿佛是他生活的指挥棒。
林深迅速起身,换上运动装备,出门晨跑。他沿着小区附近的街道奔跑着,眼睛却不时瞟向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时刻关注着自己的配速和运动距离。当跑到一半时,智能手表突然震动起来,弹出一条消息:“心率异常,建议减速。”林深皱了皱眉头,稍微放慢了脚步,但心里还是有些着急,因为晨跑也是他每日任务清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不想因为这点小状况而影响整个晨跑计划。
好不容易完成了晨跑,林深气喘吁吁地回到家。他顾不上休息,立刻冲进厨房,开始准备早餐。他严格按照任务清单上的要求,拿出全麦面包和牛奶,快速地吃了起来。吃完早餐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收拾好餐具,然后换上上班族的服装,准备前往公司。
在地铁上,林深依然没有闲着。他戴着耳机,听着英语听力,手里还拿着一个小本子,时不时地记录着一些单词和句子。周围的人有的在低头看手机,有的在聊天,而林深则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中。突然,地铁广播里传来声音:“因前方信号故障,列车将有短暂延误,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林深心里一紧,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担心会因此耽误后面的日程安排。他焦急地在车厢里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怎么办,怎么办,这下要迟到了。”
终于,地铁恢复了正常运行。林深一路小跑地赶到公司,好在没有迟到太久。他刚走进办公室,就听到同事们在讨论昨晚的球赛。其中一个同事兴奋地说:“昨晚那场球赛太精彩了,那个绝杀球简直太帅了。”其他同事也纷纷附和着。林深原本也想参与讨论,但当他看到电脑上弹出的待办任务提醒时,立刻坐直了身体,开始专注于工作。他打开文档,逐条检查任务清单,确认每项任务的进度和状态。
中午时分,部门主管走到林深的工位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林深啊,你做事我放心,这个月的‘最佳员工’奖非你莫属。”林深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但眼神里却没有丝毫的喜悦。他点了点头,谦虚地说:“谢谢主管,我会继续努力的。”其实,他心里更在意的是完成任务所带来的积分和排名,而不是这个虚名的奖项。
午休时间到了,同事们纷纷起身去食堂吃饭或者出去散步。而林深则留在办公室里,继续忙碌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便当盒,里面装着清淡的健身餐。他一边吃着,一边盯着电脑上的任务进度条,嘴里还喃喃自语道:“还差 10%就能完成今天的健身目标了,得加把劲。”
下班后,林深没有像其他同事那样去参加聚会或者逛街。他径直走向健身房,开始进行力量训练。在健身房里,他全神贯注地对着器械,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嘴里还不停地报着卡路里消耗值:“深蹲 50 次,消耗 100 大卡……很好,数据漂亮。”他就像一个追求完美的机器,对自己的每一次锻炼都要求到极致。
晚上回到家,林深已经疲惫不堪。但他还是强打着精神,打开电脑,开始整理明天的待办清单。他将各项任务按照优先级和时间顺序排列好,然后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项重要任务。直到深夜,他才完成这一切,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卧室休息。在关灯的那一刻,他在日历上画掉了今天的日期,动作机械得如同在进行某种仪式。
第二章:裂缝初现
这一天,林深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司。刚走进办公室,就听到同事们在小声议论着什么。他好奇地走过去一听,原来公司空降了一位新总监,名叫苏棠。
很快,苏棠来到了办公室。她穿着一身简洁的职业装,头发盘得整整齐齐,眼神犀利而又自信。她站在会议室的前面,开始介绍自己和未来的工作规划。林深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只要自己按照任务清单做好本职工作,其他的都不重要。
然而,在一次项目会议上,林深的想法被彻底改变了。苏棠提出了一个“创新提案竞赛”的方案,要求每个员工都参与其中,并且以创意和成果作为评判标准。林深看着自己手中的任务清单,发现上面并没有这项任务。他顿时有些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会后,林深找到苏棠,试图用“流程不合规定”的理由推脱参赛。苏棠冷冷地看着他,说道:“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次竞赛是为了激发大家的创新能力,你不能总是局限于那些条条框框。”林深听了,心里有些不服气,但还是无奈地离开了。
为了完成这项额外的任务,林深不得不熬夜制作 PPT。他坐在书桌前,眼睛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房间里灯火通明,咖啡杯里的咖啡已经换了三茬。他一边制作 PPT,一边心里想着:“这个苏棠,简直就是在打乱我的生活节奏。”
经过几天的努力,林深终于完成了 PPT。但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享受这种“失控”的感觉。在制作 PPT 的过程中,他没有按照任务清单的要求去做,而是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这种感觉让他觉得很新奇,也很兴奋。
与此同时,林深的生活也出现了一些小意外。有一次,他在超市里购物,突然看到一个促销信息,买一送一。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多买了三盒酸奶。当他回到家后,才想起任务清单上规定每天只能摄入一定量的酸奶。他看着多余的酸奶,有些不知所措。
还有一次,林深像往常一样乘坐地铁上班。当地铁到一个站点时,上来一位老人。老人拄着拐杖,行动有些不便。林深下意识地站起来,给老人让了座。这时,他听到旁边的一个年轻人调侃道:“哟,今天不刷‘助人为乐’任务啊?”林深听了,脸微微一红,但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深越来越发现自己一直遵循的任务清单似乎并不是那么完美。它虽然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但也让自己错过了很多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他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份任务清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第三章:数据之外
一天深夜,苏棠与林深还在公司里讨论“创新提案竞赛”的事情。突然,整个办公室的灯光熄灭了,电脑也关机了。原来是停电了。
苏棠摸了摸黑,找到应急灯并打开。她看着林深,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别样的光芒,问道:“你除了清单,还记得自己喜欢什么吗?”林深愣住了,他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一直以为按照任务清单生活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应急灯微弱的灯光下,林深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没有任务清单,没有各种规矩和限制,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田野里奔跑、玩耍,捉蝌蚪、放风筝,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苏棠看到林深沉默不语,便引导他继续回忆:“你想想,小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想做却又没做的事情?”林深想了想,缓缓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画画。我经常在纸上画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那时候觉得特别快乐。”苏棠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是你喜欢的事情啊,为什么后来不画了呢?”林深苦笑了一下,说道:“长大后,觉得画画没什么实际意义,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完成任务上,至少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就在这时,林深的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提示:“本日未完成绘画打卡,积分 -10。”林深看着这条提示,心里有些烦躁。他随手关掉了手机屏幕,不再去理会它。
第二天,林深在整理母亲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旧相册。他轻轻翻开相册,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小男孩正蹲在街边画糖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林深仔细一看,这个小男孩就是自己。他的指尖轻轻摩挲着照片的边缘,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同时也有一种刺痛的感觉。
林深继续翻看着相册,发现每一张自己开心的照片,几乎都是“违规”拍摄的——要么是逃课去看展览,要么是翘掉补习班去爬山。他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最快乐的时光,都是在这些不被任务清单所允许的事情中度过的。
从那以后,林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他决定暂时放下任务清单,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报名了一个绘画班,想要重拾儿时的爱好。
在绘画课上,林深第一次拿起画笔,感觉有些生疏。但他还是努力地回忆着小时候画画的感觉,认真地在画纸上描绘着。老师看到他的作品后,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线条不够流畅、色彩搭配不够协调等。林深虚心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并在课后不断地练习。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深的绘画水平逐渐提高。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画画了,每次拿起画笔,他都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快乐是他在完成任务清单时从未感受过的。
第四章:崩坏与重构
然而,林深的变化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在公司里,同事们发现林深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遵循任务清单了。他们开始在背后议论纷纷,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不求上进”了。
部门晨会上,气氛也变得有些尴尬。以往林深总是准时到达会议室,并且准备好所有的资料和报告。但这次,他因为昨晚熬夜画画,早上迟到了几分钟。当他匆匆赶到会议室时,同事们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充满了异样的神情。
更让林深感到不安的是,App 弹出了红色警告:“连续三日未完成早起打卡,惩罚机制启动。”林深看着手机上的警告,心里有些焦虑。但他又不想轻易放弃画画,于是他开始偷偷地修改任务条款,试图找到一个既能完成任务又能继续画画的办法。
与此同时,苏棠那边也遇到了麻烦。她因为推动创新改革,触动了一些老派的势力。这些人联合起来,举报她“流程不合规定”。苏棠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她并没有退缩。她找到林深,对他说道:“别怕,咱们就把‘犯错’变成新规则。”林深听了,心中燃起了一股斗志。
为了支持苏棠的创新改革,林深决定做一些事情。他在街头写生时,意外地爆红网络。他绘制的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作,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画作中的地铁老人、便利店店员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随着林深的名气越来越大,商业合作邀约也纷至沓来。但林深并没有被这些利益所迷惑。他拒绝了所有的合作邀约,而是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免费帮 100 人画肖像,条件是‘讲个离谱的梦想’。”
这个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林深不在乎这些质疑和批评。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在这个过程中,林深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不应该被任务清单所束缚,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要打破这种传统的生活模式,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人生。
第五章:未打卡的明天
林深的决定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和赞赏,但也让一些人感到不满和愤怒。公司里那些保守派的人联合起来,发起了一场“弹劾”运动。他们指责林深违反公司规定,破坏公司的秩序。
面对这场风波,苏棠并没有退缩。她站出来为林深辩护:“他这是在救我们所有人!如果我们的生活都被任务清单所束缚,那还有什么意义?”在苏棠的鼓励下,一些同事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最终,高层妥协了。但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林深必须在年终演讲中证明“无序”的价值。林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挑战。他知道,这是一个让自己和更多人改变观念的机会。
在准备年终演讲的过程中,林深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有序”和“无序”的关系。他发现,所谓的“无序”并不是真的没有规则和秩序,而是一种更加自由、灵活的生活方式。它让人们能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内心的渴望。
演讲当天,林深站在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员工。他深吸一口气,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他指着圆圈说:“这是我们从小被教的‘圆满人生’——学习、工作、买房、结婚、生子……每一步都精准入框。”台下的员工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接着,林深又在圆圈上涂改起来:“但若框外有整片星空呢?”他的话引起了台下员工的一阵骚动。大家开始交头接耳,思考着林深的话。
然后,林深当众删除了 App 账号。全场寂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这一幕。就在这时,角落传来一个实习生的啜泣声:“我也不敢喜欢摇滚……”这个声音打破了寂静,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林深看着台下的员工们,真诚地说道:“我们都曾经有过梦想,都曾经想要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但很多时候,我们被各种各样的规矩和限制所束缚,不敢迈出那一步。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可以打破这些束缚,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演讲结束后,苏棠走到林深身边,递给他一张皱巴巴的纸。林深接过纸,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下次一起去阿拉斯加拍极光?”林深看着苏棠,笑了笑,然后点了点头。
第六章:重生倒计时
从那以后,林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那个被任务清单束缚的人了。他开始尝试各种以前不敢做的事情,去体验不同的生活。
有一天,林深路过一家画廊。画廊的橱窗里摆放着一幅署名“匿名”的画作——《打卡机里的向日葵》。画中的向日葵生机勃勃地开着,花瓣仿佛在挣脱机械的牢笼。林深凝视着这幅画,心中充满了感慨。他觉得这幅画就像自己一样,正在努力地挣脱束缚,追求自由和梦想。
不久后,林深接到了媒体的采访邀请。在采访中,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要放弃原来的生活模式,选择这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呢?”林深笑着反问记者:“你觉得‘重生’需要几步?”记者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林深接着说道:“其实,重生只需要一步,那就是勇敢地迈出舒适区,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采访结束后,林深带着苏棠和几个朋友来到了屋顶。他们在屋顶上喝酒聊天,欣赏着城市的夜景。一个朋友醉醺醺地勾住林深的肩膀说:“兄弟!你这叫拉全人类下水!”林深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此时已经是凌晨三点了外面飘着雪但没有人想回家大家都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中尽情享受着这难得的时光而在他们的身后城市依旧闪烁着无数待办事项的光点但此刻他们已经不再被这些光点所束缚因为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